沙丘2:成为弥赛亚

还记得 2021 年看《沙丘》第一部的时候,看完就很是意犹未尽。特别说明的是我并不是小说《沙丘》的读者,相当于零了解去观影的。

当时因为 Covid 流行,看《沙丘》的观众并不多。被安利说一定要要去看 IMAX 2D,因为当时国内被转制成 3D 导致一些人看完觉得画面太暗而看不清细节。像《沙丘》这样的电影简直就是为了 IMAX 而生,如果你看《沙丘》而不去看 IMAX 会大打折扣。

很多人诟病《沙丘》系列并不像一部科幻电影,当然我也并不知道人们怎么去定义科幻。但是我看《沙丘1》的时候开篇就直接说明了为什么人们要用冷兵器打斗。我甚至觉得这是一部包装成科幻外衣的历史剧。

我倒是很喜欢电影的设定,因为只要人性相通,我们的过去就是我们的未来,人类的未来同样也是人类的过去。谁说科技进步了就没了皇帝,谁说科技进步了人类就进化掉了宗教。

《沙丘2》这部影片就和《圣经的故事》有些许相似,一个小男孩成为弥赛亚[1],成为救世主的故事。

但是《沙丘》的作者好像更想告诉我们其实救世主是可以被塑造的,深处黑暗中的人们极需要一个精神领袖,很容易会陷入到宗教般的狂热。小到一个符号、一个物件、一个偶像、一个品牌、甚至是一家公司、一个理念都可以成为人们心中崇拜的对象。

如果人们都相信一个人是弥赛亚,那么很多东西就能够实现。至于是弥赛亚的力量还是人们的力量,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。但不可否认的是弥赛亚需要拥护他的人民,而人民也需要一个能够带领他们走出黑暗的的救世主。

还记得影片女主的一句台词:“他们通过预言来奴役我们”,如果你看不见过去,又怎么能看到未来?谁掌握了过去,谁就掌握了未来。谁掌握了未来定义权,谁也就掌握了现在。

宏大叙事永远都是底层人的春药,就比如最近星舰[2]的第三次发射,马斯克就真真切切的给了我们这一代人一剂移民火星的猛药。

我们会爱过他们,也会恨过他们,最终我们中的有些人也会学着前人站在那沙丘之上。

力量不是来自于沙丘、不是来自于救世主、更不是来自于先进的科技、而是来自于人们心中的信仰。人们相信什么,什么就会成为可能。


  1. 弥赛亚Messiah,基督宗教术语“受膏者”,常指“大祭司”、“以色列的王”、“圣者”或特指“弥赛亚:救世主耶稣”,意指受上帝指派,来拯救世人的救世主。 ↩︎

  2. 星舰Starship,是由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SpaceX 研制开发的一型可完全复用的重型运载火箭,于2017年9月由马斯克首次公布。星舰预计将代替猎鹰9号、猎鹰重型运载火箭以及天龙号航天器等载具执行地球轨道上的任务。除了地球轨道,星舰在轨道上加注燃料后,也可以完成地月转移以及直击火星的任务。 ↩︎